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,中華民族遭遇了空前的生存危機。無數仁人志士不斷探索,希望找到一條挽救危亡,富國強兵之路。1894年興中會成立,孫中山和他所代表的革命黨人,以推翻帝制、建立共和為政治主張,表明了即將到來的革命,為中國歷史所未有;1904年中國同盟會成立,形成革命力量的聯合,更標志著革命正日益成為20世紀中國的主旋律。 革命思想的傳播,革命者的浴血奮戰,專制帝制惡劣而愚蠢的頑抗,加速了革命風暴的到來。1911年10月10日,武昌首義爆發,全國迅速響應,兩個多月之后,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誕生。隨即,兩千多年的專制帝制傾覆,中國歷史,從此揭開沒有皇帝的篇章。
這是一部關于中國鐵道兵傳奇歷史的故事,之所以說傳奇,是她從誕生的那一天起,她總是伴隨著中國大變革時期的關鍵事件,并經常以主角的身份演繹著驚天動地的故事。我們回望,會驚奇的發現,鐵道兵用他們的雙手構架起了新中國崛起的框架,用年輕的肩膀挺起了新中國不屈不撓的脊梁。鷹廈鐵路、成昆鐵路、青藏鐵路、引灤入津工程等等,已經成為銘記鐵道兵功勛的豐碑。 本系列將從解放戰爭、抗美援朝和新中國建設、改革開放等國家命運大視野,敘述鐵道兵這個特殊兵種光輝的歷史。 追溯鐵道兵的光輝歷史,弘揚艱苦奮斗、甘于奉獻、吃苦耐勞、積極進取的鐵道兵精神,在當今社會尤為重要。
錢學森是享譽世界的科學家,中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范,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。 錢學森將所有的愛和激情都奉獻給了我國航天事業和科學事業。如果說他在科學事業上是最成功的,那么他最遺憾的就是家庭生活及家人情感的缺失。在妻子眼中,他是個不太負責的丈夫;在兒子錢永剛眼中,他有點神神秘秘;在秘書張可文眼中,他甚至有點“不近人情”。而這一切源于他對科學的敬仰、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人民的責任。正如他所說的“國為重,家為輕”。
1953年7月27日上午10點,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署。從1950年6月25 日算起,一千多個日日夜夜,朝鮮半島槍炮聲喧囂的戰場,一時間變得萬籟俱寂。 時隔六十年,克拉克上將當年痛苦簽字的——板門店,已經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。每天,都有游客競相坐在他當年坐過的椅子上,擺出各種姿勢拍照留念。 六十多年前 “抗美援朝,保家衛國”的呼號依然在耳邊回響,這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士寫下的一部英雄交響曲。 紀念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,緬懷在這場戰爭中為國捐軀的志愿軍烈士,讓我們的子孫后代永遠牢記先烈們的卓越功績和偉大貢獻。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——是千千萬萬個優秀的中華兒女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。本系列取自十二集文獻紀錄片《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》,將向您詮釋一場值得我們每一位中國人民銘記的歷史畫卷。
[同期聲] “我在西藏工作這么多年,我一生當中,在家也沒那樣吃過苦,就是進軍西藏,幾個月的時間,我可能在一生當中是吃苦最多的?!?/a>
[同期聲] “水的倒影很美,有的像國畫,有的像油畫,有的像水彩畫,你仔細感覺和觀察的話,水的倒影是很美的。但是,最后水被污染了……”
[同期聲]“有時候開會要有話說的話,敵方那邊進了門,‘我今天有話要講’,要是如果說沒什么話可說,今天沒什么話說,扭頭就都走了,就這樣子的?!?/a>
[同期聲] “我們10個人只有一臺照相機,每人只能拍攝2張,快門稍稍不注意就會‘走火’,這就浪費了一張膠片,我們圍著延安轉……”